《聚力转型 建功支点》全球首款疫苗与国产破雾内镜的背后:江夏“创新雨林”生态成型

从产粮沃土到创新热土,从“制造”标签到“创新”引擎,江夏的转型之路正由一个个问鼎全球的科技突破铺就。如今,这片土地聚力转型,以科创为笔,建功新时代发展支点,一幅全景式的创新生态画卷已徐徐展开。

不久前,由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全球首款六价轮状病毒疫苗正式上市。这款预防用生物制品1类新药基于我国本土流行病学证据,实现广谱覆盖,首次对我国A群轮状病毒当前流行株实现全覆盖。据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轮状病毒疫苗室主任王英介绍,临床结果显示该疫苗安全性良好,对任何血清型导致的重度轮状病毒胃肠炎保护效率达85.72%。

这款国际首创的六价轮状病毒疫苗突破了现有疫苗的保护局限,首次实现对我国A群轮状病毒99.6%流行G型别的覆盖,并攻克了规模化高血清培养及冻融纯化杂质高等多个技术难题。研发团队开发了高密度超低血清培养和无冻融纯化工艺,创新制剂配方,实现了大规模生产的一致性、稳定性和口服耐受性的提升;同时建立病毒滴度快速检测方法,将质控周期从7天缩短至24小时,实现全流程优化,突破产业化瓶颈,形成国际先进的规模化生产能力。

从2016年的手足口病EV71疫苗,到2020年全球瞩目的新冠灭活疫苗,再到今年的全球首款六价轮状病毒疫苗,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始终勇攀科技高峰。公司在疫苗板块重点布局多联多价疫苗与抗体药物,持续开发高价次百白破系列联合疫苗,同时拓展流感疫苗产品线,为江夏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高地、构建千亿级大健康产业集群注入强劲动能。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陈晓琦表示,针对老年人群的高剂量流感疫苗已获临床批件,三价流感疫苗正处于国家审评阶段。在抗体药物领域,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阿达木单抗已获批上市,并正积极拓展肿瘤及创新靶点抗体药物。此外,公司依托P3实验室,持续开展针对猴痘病毒等新发病原的检测技术、感染模型及疫苗药物研发,以提升应对未来新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江夏的科技创新绝非单一领域的“盆景”式点缀,而是多学科交叉、多产业联动的“全景式”创新生态。在生物医药领域实现全球领跑的同时,高端医疗器械板块也展现出强劲的创新爆发力。今年,从事内窥镜微创影像技术研发的卓外医疗在江夏投产,将内窥镜组件光学镜产线移至光谷南大健康产业园。

据卓外(武汉)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赵辉介绍,目前公司每月可生产100套成品配件供应上海,年产量约1000根。在微创外科手术领域,光学镜头作为内窥镜系统的“眼睛”,其成像质量至关重要。卓外医疗生产的光学镜打破了国外厂商的技术垄断,实现了内窥镜系统国产化的重大突破。赵辉特别提到,公司产品通过热均衡专利技术,有效解决了临床起雾痛点,“国外设备使用过程中需要频繁擦拭十多次,而我们的镜头只需一次擦拭,就能长期使用不会起雾。在同等品质下,我们实际上已经实现了超越。”

除光学镜外,卓外医疗先后突破了高分辨率光学成像、智能图像处理和精准手术导航等关键技术,形成了电子镜、光学内窥镜系统、摄像系统和超微创系统四大产品线,申请专利2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过40%。目前,公司正将多条上海母公司的产线向江夏转移,全力构建“一基地四中心”,即整机生产制造基地和区域研发中心、区域市场营销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客户培训与医技交流中心。赵辉透露,公司规划了8条产线,未来还将生产光源、气腹机、摄像头等产品,建成后预计每年可产出1000多套主机、10000多根前端镜头。这一布局将填补江夏在高端医用耗材方面的产业链空白,并对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成果的密集涌现,离不开适宜创新的“气候”与培育成长的“土壤”。江夏始终将科技创新视为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与最大增量,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以科技引领转型。今年,江夏将重点建设汤逊湖科创核心区,加快科技城、梦想小镇等项目,引进高成长型科创项目15个以上,开放20个创新场景。同时打造高能级平台,推进5个重大科技项目,加速院士团队及高校成果转化,共建研发平台,新建10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

在培育创新企业方面,江夏计划新增专精特新企业30家、高新企业90家,推动研发经费增长24%,万人发明专利超50件。同时培养技术经理人200名,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建设孵化平台、中试基地及概念验证中心,引进高校产业化项目20个,构建产教融合体,多渠道推动创新成果就地转化,培育科创森林,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


记者:周婷 柯尊智

编辑:刘明月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