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稻菽飘香。10月3日,正值国庆佳节,70余名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不同国家的在汉留学生,带着对中华文化的浓厚兴趣,走进了位于武汉市江夏区山坡街道的零点艺术农场,开展了一场以“行走美丽乡村,感知青春中国”为主题的深度文化实践体验活动。他们在这里聆听古老故事,触摸千年土地,体验农耕乐趣,用一场沉浸式的田园之旅,感知新时代中国乡村的脉动与活力。
一堂生动历史课,触摸中国的 “过去与现在”
活动的第一课别开生面。中国地质大学高农教授在武汉零点艺术农场传统的四合院建筑里面,为留学生们带来了一堂引人入胜的中国历史文化课。
高农教授从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与经典寓言讲起,将中华文化的智慧与哲思娓娓道来。他不仅讲述了“大禹治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执着奉献,还分享了“愚公移山”中那份不畏艰难、持之以恒的信念。当谈到农业与耕耘时,高教授巧妙地引入寓言故事,在趣味中,大家深刻理解了主动创造、不抱侥幸的实干精神。学生们纷纷感叹道:“这些故事既有趣又充满智慧!‘愚公移山’的故事让我们明白,面对眼前的稻田和土地,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坚持的精神。”
读懂农场与乡村的故事
零点艺术农场创始人王小林对师生到来表示诚挚欢迎,分享农场创办理念:“零点” 象征原点与起点,代表回归自然、重塑生活本真的追求。农场不仅是经营实体,更是连接城乡、融合生态、艺术与生活的社区实验田,这里有稻田鱼塘的生态循环,也有田野间的自由艺术创作,希望大家在此触碰泥土、感知生命力,收获劳动快乐与独特的中国记忆。
武汉市江夏区山坡街道葛庆峰主任高度肯定活动意义,欢迎远道而来的留学生。他指出乡村是中国根脉,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篇章,近年山坡街乡村面貌巨变,农田变身生态艺术交融的现代农场。他表示活动兼具国庆欢庆与跨国文化对话意义,希望留学生沉浸式感受田园,以文化使者身份向世界展现真实中国,祝愿活动与农场助力乡村振兴和文明互鉴。
大地上的实践课——在劳动中感知青春中国
在聆听了古老的故事与寓言后,农场创始人王小林先生带领留学生们开启农场探索之旅。沿石头小路,一排排果树、一片片稻田、波光粼粼的鱼塘、叽叽喳喳的鸡鸭生态养殖场依次映入眼帘 —— 这不是课本里的 “乡村图景”,而是触手可及的鲜活场景。
割稻初体验:土耳其女孩勇先的“第一镰”
“大家看,这是我们种的晚稻,再过半个月就能完全成熟了!” 王小林先生指着连片的稻田,手把手教留学生们分辨稻谷的生长状态。随后的农耕体验环节,更是让大家过足了 “瘾”:挽起袖子割稻谷,感受镰刀划过稻穗的清脆声响,来自土耳其的女生勇先第一个举起了手,眼中闪烁着跃跃欲试的光芒。在农场创始人的指导下,略显生疏却无比坚定地弯下腰,左手揽住一束稻秆,右手挥动镰刀——“咔嚓”一声,稻穗应声而落。“成功了!”她举起人生的第一把稻谷,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田埂上响起了同学们鼓励的掌声。
挖红薯:泥土中的惊喜
红薯地里更是欢声笑语不断。王小林先生带着留学生们小心翼翼地拨开藤蔓,顺着根茎轻轻刨土,仿佛在进行一场现代的“寻宝”游戏。学生们举起刚出土的红薯,像个孩子般欢呼。大家互相比较着谁的收获更大,田垄间充满了发现“宝藏”的喜悦,这体验比任何寓言都来得更加真切有趣。
民俗体验:饺子里的中国情
夕阳西下,农场里飘起了面粉的清香 —— 晚餐前的 “中国饺子文化课” 准时开启。王小林先生教大家包馅、捏边,“饺子要捏紧一点,不然煮的时候会露馅哦!”虽然大家手法生疏,饺子形态各异,但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当热气腾腾的饺子出锅时,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自己包的饺子,一边分享白天的体验。,因为里面有我们的劳动、欢笑和合作的精神。”
在希望的田野上
晚餐后大家带着满心的感动与欢喜踏上归途。这次从古老智慧到亲手实践的独特旅程,让来自五大洲的青年学子们真正走进了中国的田野。无论是土耳其女孩勇先挥下的“第一镰”,还是田间地头的欢声笑语,都在共同诉说着一个开放、友善、充满活力的青春中国。
零点艺术农场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成为这些国际青年认识中国、感知中国的全新起点。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文化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友谊的花朵正在绚丽绽放。
来源:山坡街
编辑:田雨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