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革故鼎新,立行业之标杆,这是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技能专家陈敏一直以来的座右铭,深耕轨道交通装备焊接领域20余年,他和他的团队,先后完成了《自走型焊接机器人应用研究》,制定了《焊接机械手操作技能管理制度》等多项企业标准,填补了行业空白。从过去的手工焊接到如今的智能编程,陈敏始终坚信,机器人永远只是好用的“新工具”,而创新才是工人成长不变的底色。


这段时间,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修理业务部,配件组组长陈敏,一直在围着厂里的机械手打转,这条机械臂,日常负责焊接和切割工作,可每次更换末端执行器,都是一个大工程,不但需要挑选对应的配件,每个电机的参数也需要重新校对。陈敏琢磨着,要是能把它设计成统一的模块化组件,那该多好。

2010年,面对激烈的行业竞争,陈敏果断将工作重心转向自动化焊接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然而中车长江所承接的订单往往涉及大量超长、高复杂度的焊接构件,要让这些铁手臂,变得像自己的肉胳臂一样好使,可不容易。
焊接工艺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不同材质基体、焊丝长度变化或电流强度波动,都可能导致焊缝出现明显偏差。为确保机械臂的焊接精度,陈敏团队创新性地引入电弧寻位技术。这项改造让原本只能按预设程序运行的设备具备了实时定位能力,犹如为机械臂装上了智能眼睛,使其能够自主识别并精准追踪焊缝轨迹,将焊接精度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从手工焊枪到智能机械臂,陈敏用20年走出一条“智造”之路。如今,他的工作室被评为武汉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培训基地成为武汉工匠学院建设点。但对他来说,最大的成就不是这些荣誉,而是看到徒弟们逐渐成长为技术骨干。在工作室的墙上,挂着一段创新、攻关、应用、提高的标语,这或许正是对陈敏职业生涯最好的诠释,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让传统的工匠精神在现代工业中焕发新的生机。
记者:邱枫
编辑:李孜吟
请输入验证码